众所周知,所有商业活动最关注的是利润,而利润由两个因素决定:收入和成本。如果你只能理解到这一步,那么商业上的很多奥秘都无法被揭开。我们费尽心思消灭了混合成本,将所有成本都细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到底有什么用处呢?实质上,其中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通过计算变动成本,预算出产品的保本点,也就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盈亏平衡点。
付小平老师
校长EMBA《ROE财务》主讲导师、行动基金联合创始人、复星集团原财务总监、中国注册会计师
在计算盈亏平衡点的过程中,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概念——边际贡献率。这是一个管理会计领域的专业名词,甚至许多财务人员过去可能都没有关注过这一概念。因为预算不属于财务会计,而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。
边际贡献率
边际贡献率是指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。也就是,在每一元钱的销售收入中,边际贡献所占的比重大小。与边际贡献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边际贡献,边际贡献=销售收入-变动成本,它是管理会计中一个经常被使用的十分重要的概念。经营者如果不懂边际贡献,就可能用正确的方法做出错误的决策。
这样讲可能还是有些抽象,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:假设你经营一家生产钢笔的企业,这家企业的利润公式是10-8=2亿元,接下来,我们对成本8亿元进行细分,发现其中固定成本是3亿元,变动成本是5亿元。这就意味着无论企业今年生产500万支钢笔还是600万支钢笔,企业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,它都是3亿元。因此,钢笔卖得越多,其摊销的固定成本就越多。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有些订单不赚钱,很多企业也必须要接,因为固定成本是不变的,虽然这笔订单不能让企业赚钱,但是它可以让企业亏得更少。
边际贡献率公式
边际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如下:
利润=收入-变动成本-固定成本
利润=边际贡献-固定成本
边际贡献=收入-变动成本
边际贡献率=边际贡献/收入
请问,这款钢笔的边际贡献率是多少呢?其计算过程如下:
边际贡献=收入-变动成本=10-5=5
边际贡献率=边际贡献/收入=5÷10=50%
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,老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——财务经理问:“咱们的产品制造成本100元,客户报价90元,到底卖不卖?” 如果单从毛利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,这笔生意肯定不值得做,因为卖得越多,公司亏得越多。但是,一位合格的财务经理不能这样问老板,因为它会误导老板做出错误的决策。
一个合格的财务经理应该这样问:“老板,这款产品的变动成本是100元,客户报价90元卖不卖?”答案显而易见,这款产品不能卖,因为它的边际贡献是-10元。如果客户的报价是110元,超过了产品的变动成本100元,此时这款产品的边际贡献等于10元。那么,我们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。如果库存太多,那么这款产品可以卖;如果是战略性产品,那么这款产品也可以卖。即便这款产品已经进入了生命周期的衰退期,是负毛利产品,它仍然是有价值的,因为它有边际贡献。虽然它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,但是它可以分摊企业的固定成本。
因此,产品卖不卖并不取决于毛利,而是取决于边际贡献。一般来说,只要产品有边际贡献,我们就可以卖。因为企业的固定成本永远都存在,即便这款产品只有10元钱的边际贡献,企业也是有利益的。所以,边际贡献比毛利用于内部管理更方便,也更准确。
一言以蔽之,边际贡献率可以反映产品给企业做出贡献的能力。一款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响如何,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,能带来多少利润,能为企业做出多少贡献,边际贡献率都可以反映得一清二楚。分析这些数据,有助于大家对产品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和管理。比如,我们可以通过预算边际贡献率,将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作为主推产品,而将边际贡献率低的产品减少或者直接砍掉。
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自一家重型机械企业,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以及高管在理解了边际贡献率的概念以后,在编制白马盈利预算时,对产品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过去,董事长选择产品的逻辑很简单,即哪款产品好卖,就主推哪款产品。但是现在,这家企业重新根据历史数据和预算数据,核算出每一款产品的边际贡献率,并对其进行排序。然后,它将边际贡献率最高的一款产品作为主推产品,同时削减了边际贡献率较低的一些产品。最终,这家企业的白马盈利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利润也是可以通过预算体系设计出来的。
*本文摘选自书籍《ROE预算管理》,付小平著。
了解付小平老师相关课程,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,咨询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