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卷时代,价格战几乎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。价格战,企业深受其害,却又深陷其中,这的确由于外部竞争压力,但更重要的原因是,企业本身对于“定价”的战略意识薄弱。
价格是企业的生命线,定价也不是企业一把手一个人的事,更不是在竞争中可以随意变化的数字。定价即战略,定价定天下。
为何如此?企业又该如何定价?行动教育董事长兼CEO、《浓缩EMBA》主讲导师李践老师在本文中为各位企业家及管理者解答。
李践老师
行动教育董事长兼CEO
《浓缩EMBA》主讲导师
很多企业应对“内卷”的策略比较统一,那就是“降价,打价格战”。这让我为这些企业捏把汗,降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其实不然。
企业的经营公式:收入-成本=利润,价格,直接决定收入,间接影响成本,进而左右利润,是企业的生命线。在内卷压力下,市场加速淘汰,定价更应该慎之又慎,随波逐流式降价,很容易变成一种企业的自杀行为。
为什么这么说?又该如何定价?我们先一起重新认识定价。
定价定天下
定价的三个本质
为什么说定价定天下?定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我想先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有一次,我们在成都讲课,课堂上来了一位复训的老学员。他在课程中分享道:“15年前,我第一次上您的课时,我的店里只有三个人,每月业绩不到2万元。但我还是拿出12800元来上课。上完课以后,我回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价格……”
这位学员所从事的行业是儿童摄影。十几年前,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,大家普遍不敢定高价。他们的影楼当时定价也不高,价格分了4档:99元、199元、299元、399元。听完这个课程以后,他发现自己定价过低,于是全线提价:直接从299元起步,最高提到了6999元。结果提价第二天,店里就接了一个6999元的单子。那一单,就把之前10天的业绩完成了。十几年后的今天,这位学员还在感慨:“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,我就把价格改动了一下。”
当然,这个价格也不是乱提的。提价背后意味着他的产品要做差异化创新,要创造更深的价值来支撑高定价,否则就是找死。
当时市面上传统的儿童摄影套餐,仅仅是简单地给孩子拍几张照片,这家企业的团队开始思考:照片背后究竟给顾客带来什么?最后他们挖掘照片背后的亲情价值,孩子可以联动全家人,为了更好地凸显情感价值,他们把语言、视频等元素全部加入产品中。这样一来,产品的价值就出来了。
“在提价之后,员工普遍反馈销售反而更容易了,以前靠强卖,现在客户自己看了照片就非常感动,心甘情愿地购买。”这位老学员兴奋地告诉我们:“过去大家都说影楼是暴利,现在拿到产品以后,客户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钱花得值。”
从这位学员的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到定价的本质。定价是什么?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。
1. 定价是战略
最高价格从399元调整到6999元以后,这家企业的战略就变了。
过去这家企业锁定大众市场,用的是成本领先战略;而现在这家企业锁定高端市场,用的是价值创新战略。基于此,他必须回过头去挖掘产品深层次的价值;紧接着,他的产品设计也变了。
为什么?因为定价决定了你的客户群体,决定了企业要走的路线图。定价就是战略,定价就是标准,定价就是资源配置。
2. 定价是杠杆
企业想增加收入,只有两个途径:要么提高价格,要么提高销量。如果这家企业想提高销量,那必须再投入一倍的兵力或者再开一家店。但复制一家店,需要复制所有的生产要素,并且增收不能立竿见影,需要时间积累。相反,如果从调整价格入手,收入的增长就一定是立竿见影的。
再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。有一次,我们在广州讲课,一位女企业家站起来说:“老师,我们公司是做团餐的,这次我带着先生和高管一起来上课,希望能够提升我们的利润……”
我问她:“你现在做多大?”
“20亿元。”
“赚了多少钱?”
“2000万元。”
听到这里,我和她开玩笑说:“你找对人了!利润翻番非常简单,我教你一招就够了——把定价提升1%。”
你可以算一笔账:这家企业年收入为20亿元,净利润为2000万元,也就是说,其净利润率为1%。如果其把每个菜的定价提升1%,那么在销量不变的前提下,利润一定增长100%。
美国沃顿商学院曾经披露过一组数据:如果飞利浦的电子产品价格上升1%,利润就上升28.7%;如果福特汽车价格上升1%,利润就上升28%;如果雀巢的产品价格上升1%,利润就上升17.5%。这些数据充分证明:定价绝对是提升利润的杠杆。
伟大的公司都是利用价格杠杆的高手,他们常常会通过产品升级来实现价格升级。
3. 定价是全局
什么叫定价是全局?再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。
有一次,我们在长沙遇到一家做酱料的企业。这家企业的目标是做中国的“酱老大”,这说明这位企业家的格局很大。
我们问他:“假设你的一瓶酱料的生产成本是10元,那么你如何定价呢?”
他告诉我们:“18元。”
我们遗憾地告诉他:“如果你的定价是18元,那么你非但做不了‘酱老大’,还会做成‘酱要没’。”为了告诉他错在哪里,我们给他举了一个例子。
假设你在上海买了一件意大利生产的名牌衬衫,这件衬衫售价4000元。但是,这件衬衫的生产成本是多少钱呢?大约400元。你不要觉得惊讶,这还是因为欧洲人工贵。如果在中国生产,生产成本可能不到100元。
从100元到4000元,难道这40倍的差价都被意大利品牌商赚走了吗?并不是!如果你打开这个品牌商的财务报表,就会发现品牌商也只有10%~15%的净利润。那么,中间的差价去哪里了?因为这件衣服从生产到送到用户手中,要经过一条长长的产业链:原材料 - 设计 - 生产 - 品牌方 - 全球总代理 - 亚洲总代理 - 中国区总代理 - 华东区总代理 - 上海总代理 - 品牌专卖店。每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,所以,最后这件衬衫的定价至少是生产成本的10倍。
中小民营企业为什么打不穿这个链条呢?定价失误了。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已经发生的显性成本——生产成本,但把它交付给用户,要打通整条产业链,背后还有两件事情需要耗费重金和重兵:一是品牌,你要击穿用户的认知,让客户知道你的产品;二是渠道,你要让用户能够买到你的产品,要建立强大的渠道体系。
这两件事是企业必须打的呆仗,要下的苦功,没有捷径可走。正因为这位意大利品牌商把所有环节需要耗费的成本都考虑进来了,所以它能够把整条价值链做得很深,能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价值,使经营进入正向循环。
用户为什么买你的产品?买的不是便宜,买的是价值,更重要的是买独一无二的价值。价值做大以后,才有定价空间。企业家的任务就是要去做大价值,而不是贱卖价值。降价就是贱卖价值,打折促销也是贱卖价值。
现在你应该明白当“酱要没”同学定价18元时,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。首先,他不可能有品牌,因为他根本没有钱投入品牌建设;其次,没有人帮他卖,因为他的价格养不起渠道;再次,他甚至连店都开不了,因为他的定价根本覆盖不了开店的成本。定价影响全局。
定价的两大致命陷阱
中小企业在定价上最容易走入哪些误区呢?从我们的中小企业调研来看,有两大陷阱。
陷阱1:定价过低是“自杀”
第一个定价失误是定价过低,为什么会这样呢?一是基于成本定价。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是4元,他定价8元,最后他死定了,因为1倍定价根本支撑不了企业做品牌和渠道。没有一个客户会因为商家成本高就多买,他们只会因为产品的用户价值高才会多买。
二是基于对手定价。很多企业把错误的对手当作参照,结果对手和他们犯了一样的错误:定价过低。甚至有些企业看到对手降价,自己也降价。降价会带来降本,降本就会降价值,降价值会“杀”老客户、“杀”品牌,企业失去江山;降价如果不降本,就会“杀”利润,利润越来越低,企业亏损,最后“杀”了自己。
陷阱2:薄利多销是伪命题
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为什么定价低呢?因为他们思维深处长着一颗 “毒瘤”:薄利多销。他们错误地以为:价格是最大的杀器,只要价格低,产品就好卖。但实际上,许多产品价格低到地板价了,仍然卖不好。
甚至真正的多销,反而是需要高毛利来支撑的。请认真回忆自己的购买经历:当你无法判断一个商品的质量好坏时,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什么?价格。价格是产品价值最重要的标签。在许多客户心里,高价就等于高质,低价就等于低质。
当你告诉顾客这个馒头很便宜时,他会害怕你的产品不安全,担心你偷工减料。因此,站在顾客的角度,薄利多销的逻辑也不成立。压低价格只能证明你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。
如何定价?
1. 成立定价委员会:
从个人定价到组织定价
企业为什么要成立定价委员会,从个人定价到组织定价呢?因为定价太重要了。
一方面,定价是战略,定价是标准,定价是资源配置,这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,不能靠个人盲目定价;另一方面,定价关系到产业链,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全局,关系到经营的生命周期,关系到经营的来龙去脉,从战略到价值、到产品、到品牌、到渠道……全部都要考虑进来。
因此,要做好定价这件事,企业首先要成立定价委员会,从老板个人定价升级为组织定价。
定价委员会需要总裁、副总裁和财务、营销、研发、设计等部门的核心高管全部参加,这样企业能充分了解产品背后的成本结构,规避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性,实现理性定价,不再跟风打折。
2. 战略定价法
从个人定价转向组织定价,又应该基于什么逻辑来定价呢?在多年的经营实践中,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战略定价法,它包括以下四个关键步骤:
第一步:
基于战略。战略=标准×价值
首先,定价要基于战略。战略是标准、是价值选择。
譬如说,你要做一家世界级的米线公司,定价是选择108元还是18元?当你的价格定下来后,其实你的战略就定了。当你定价108元,说明你选择了世界级标准,选择了价值创新战略;相反,当你定价18元,说明你选择了成本领先战略。因此,定价本身就是战略。
第二步:
基于标杆。要么卡位,要么占位
其次,定价要基于标杆。如何基于标杆定价?用卡位或占位来区隔定价。什么叫卡位?
给大家分享一家学员企业的案例。数年前,深圳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带着手下60多位高管来上课。课前,他提出希望得到我的专门辅导。我问他:“你想要听什么呢?”
董事长说:“老师,您再给我们讲讲定价吧!我想让高管都能理解得再清楚一些。”据他自己说,早在十几年前,这位董事长就已经听过我们的课程,那次学习经历让他领悟到自己的企业必须走成本领先战略这条路,后来他用这套理论将公司做到了今天年营收上百亿元的规模。
面对这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,我们之间发生了如下对话:
“你们现在的定价是多少?”
“我们定价3元。”
“好,那么竞争对手呢?”
“差不多,竞争对手的定价在3.1元左右。”
“你们现在一个产品的总成本是多少?”
“2.5元。”
“2.5元的成本,3元的定价,也就是0.5元的利润。那对手的总成本呢?”
“应该在2.7元左右。”
听到这里,答案就清晰了。我告诉这位董事长:“像这种情况,你们是无法卡位的。对手总成本可以做到2.7元,哪怕是定价3.1元,也有0.4元的利润,与你们不相上下。”
“那我们该怎么做?”董事长急忙问道。我回答:“你们现在必须继续走成本领先战略道路,把干毛巾拧出水来。你们要下定决心,从原材料采购成本到生产成本、从流程管控到后续服务,哪怕逼疯自己,也要把总成本降下来。”
“降到多少?”董事长非常关心。我回答得很干脆:“降到全行业第一低,越低越好。”其实,到了这里,我已经开始在讲如何卡位了。假设这家公司能够将成本降到1.8元,把价格定在1.99元。在这种情况下,竞争对手的成本却是2.7元。也就是说,这家公司的定价必须做到比对手的成本还要低。这样一来,竞争对手根本无法招架,也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:接招,定价1.99元,亏得很惨;不接招,客户会被它的价格优势大量吸走,输得更惨。一旦对手熬不住它的卡位战,这家公司就可以慢慢等待时机去收割了。
这就是卡位的逻辑,卡位是与成本领先战略配套使用的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,我们才说定价就是战略,定价就是要把自己逼疯,将对手一击致命,这就是卡位的巨大威力。
那什么是占位呢?
占位就是定价的另一端,要与价值创新战略配套使用。成本要高于竞争对手的定价,实现第一的成本、第一的价值、第一的价格。
譬如说,如果你要做世界第一鲜的过桥米线,那么你就要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做到极致:最好的原料、最好的服务、最好的体验……所有环节都要用最好的资源,最终你会发现:你的成本远远高于对手的定价。
如此一来,你就能在定价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。但高定价的前提一定是让客户感受到贵有贵的道理,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。只有你能提供高价匹配的高价值,你才能在客户心目中实现世界第一鲜的占位。
此时,对手敢提高价格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因为你的成本比他们的定价都高。他们一旦提高定价,立即会损失一大批客户。客户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们不会花高价去消费低价值的产品。反过来,他们敢降价吗?也不敢!因为打价格战会让他们陷入更严重的亏损。最终对手左右为难,涨价涨不起来,降价也不敢降,只能苟延残喘直至出局。
第三步:
基于用户。匹配用户的价值定位
请注意,企业不是要满足所有用户,而是要满足精准用户,满足一小撮用户。
筛选用户的四道关卡分别是:有购买需求、有购买力、对品牌有认知以及企业能提供购买渠道。每个条件都是一层过滤网。经过这四道关卡的层层筛选,最终剩下的一小撮用户,才是企业的精准用户。
我们的定价要找到这一小撮客户最最关键的价值,再基于这一小撮客户的价值来定位,
第四步:
分清先后。先定价,再做产品
先定价,再做产品,这句话非常经典。
先定价是什么意思?因为定价是战略:价格一旦定了,标准就定了,竞争路径就定了,用户群就定了,资源配置也定了……先定价,意味着先考虑用户与市场,先考虑打败对手的策略。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梳理清楚,一旦做了产品,再来定价就来不及了,所以定价一定要前置。
没有把价格想清楚就做产品,产品就没有针对性,就容易滞销。因此,企业定价一定要以用户价值为导向,以标杆对手为导向,找到市场空缺的价值区间,再来做产品。
3. 战术定价法
在定价的实际操作中,涉及经济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及原理,内容纷繁复杂,在此,我们重点选择了几种简单实用的战术定价法。
小数点定价法
这种定价方法在超市里随处可见,到处都是9.98、29.99一类的商品定价。为什么价格要带小数点?首先,小数点会给用户一种精算的感觉,仿佛商家是精算了成本,才最终得出的定价,让用户产生一种信任感。其次,小数点比较复杂,而人性天生喜欢简单,讨厌复杂,这样就会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。
价值定价法
房地产公司经常使用这种定价方法。比如,某家地产公司买了一块地,地中间有不少农田。那么,怎么才能提高这块地的价值呢?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开发的楼盘中间挖一个湖,丢几只天鹅进去,取名为“天鹅湖”。
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无中生有。真正的企业家一定善于创造,因为创造才有价值空间,而价格和价值就是硬币的正反两面。
1+n定价法
这种定价方法也叫特价定价法。譬如说,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可以分为A、B、C三类。其中,A产品是引流产品,它是诱饵,因此定价极低。B则是利润产品,是差异化产品,它通过产品组合来盈利;C则是配套产品。真正的顶尖高手一定是定价专家。
不二价
聪明的顾客明白一个道理:一旦有二价,就会有三价、四价、五价……譬如说,一家服装店天天打折,今天打8折,后天打7折,大后天6折……老板的初衷是想通过打折来促销,但人性是多疑的:当商品出现二价时,消费者马上就会怀疑你的价值。因此,你的价格要卡死不能动,这会减少顾客的犹豫和等待,从而促使顾客更快做出购买决定。
套餐定价法
这种定价方法在麦当劳、肯德基等连锁品牌中很常见。为什么要用套餐定价法?因为套餐定价是捆绑定价,用它的拳头产品来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。这就是对产品的合理配置。此外,套餐的销售效率很高。假设套餐中有10个产品,如果你要单独销售,那么你要卖10次。现在你把这10个产品捆绑在一起,你就只需要卖一次。
克服内卷:从价格战到价值战
我们服务过一家企业是湖南的口味王,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在17年前上过我们的课并持续复训,他的团队也一直来上课。当年这位董事长第一次来上课时,整个槟榔行业的价格战正打得一塌糊涂,每包槟榔的价格降到2元,这导致行业越做越乱。
上完课后,这位董事长转换思路——走价值创新路线,从原料采购、生产流程、品质把控、精准定位市场,到重新定价,一切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槟榔,最好的服务。
经过10年的努力,这家企业也成为百亿级的行业龙头。2020年6月,我们还为这家企业做了400多人的“浓缩EMBA”专场。2020年11月,我们在长沙讲课时,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专门来找我们,并给我们带来了他们100元一包的最新主打产品,董事长说,它在市场上抢手得很。目前,在湖南这一产品的高端市场中,口味王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七成。
讲这个例子,我想说明什么?克服内卷行之有效的思路,是重新思考价格,让企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。
当企业的战略清晰、用户价值明确时,你的定价最终就决定了你的产品创新,决定了你的标准和品质。你要有世界级定价,就要做世界级价值的产品。从学员的案例中,我们也看到了定价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王中王。
最后我们总结一下。定价的本质是什么?是战略、是杠杆、是全局。在定价上,企业不能一个人拍脑袋个人定价,而应该与中高层一起组织定价。定价时要基于战略、标杆、用户三大维度综合考量,还要注意主次,先定价,再做产品。
在内卷时代,企业产品定价的走向,是一场深刻的人性博弈。无论多煎熬,企业都应该清楚:内卷背后的两大致命陷阱是薄利多销与定价过低。克服内卷的有效路径,是从价格战到价值战。
本文综合整理自:
李践老师的《赢利》书籍及《浓缩EMBA》课程
加速企业高质量增长
《浓缩EMBA》专场预告
12月10日 - 12日 · 成都
12月16日 - 18日 · 上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