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锅饭和绩效考核的区别在哪里呢?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直观地对比一下:在这两种不同的机制下,员工的绩效会产生哪些变化?
假设你们公司是一家吃大锅饭的公司,每月给每个员工发工资5 000元。所谓大锅饭,就意味着员工的工资和绩效没有挂钩。无论做多还是做少,所有人都拿5 000元的月薪。但是,个体能力是存在差异的,假设现在这家公司有两名员工,员工A能力很强,他一个月做了10件事,员工B只做了1件事,结果到了月底,他们俩都拿了5 000元的工资。
请问,员工A满意吗?显然不会满意,因为B只做了1件事,却和他拿了一样的工资。
再问,员工B满意吗?非常不满意。很多人以为员工B会很满意,其实恰恰相反,B会非常不满意。因为这5 000元是每个月必拿的,人人都有。发工资时,大部分人的内心是什么感受?“就这么一点儿钱!”所以,即便B只做了1件事,他也会嫌工资低。更麻烦的是,B的领导会找他谈话,告诉他A做了10件事。听到这个消息,B不会服气,他内心可能会想:“虽然A做了10件事,但是这10件事一定做得非常粗糙,哪像我做得这么精细呢?”
这就引出一个关键词:标准。当一个组织吃大锅饭时,你就没有办法告诉所有员工什么是对的、什么是错的。公司不能奖罚分明,通常会带来双重打击:既挫伤了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,也打击了差员工。因为一旦没有清晰的奖罚标准,差员工会自以为是、自视甚高。所以,一家好公司必须让所有新员工入职以后,马上看到做什么会得到奖励,做什么会受到惩罚,这种奖罚措施就相当于企业的红绿灯系统。
回到上面的案例,在A和B的领导发现两人的差异之后,领导很可能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B身上,因为他觉得A已经足够好了,不需要他操心了。结果,在领导的帮助下,第二个月B完成了1.5件事。这时,B会非常自满,因为他已经进步了50%。
最后,这个公司的总绩效就从第一个月的11件事变成了第二个月的6.5件事,人均绩效反而下降了40%。长此以往,员工A的工作绩效还会继续下降,直到向最低标准靠拢,这时他才会心理平衡。但可怕的是,公司的人均效能越来越低,并且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如果公司还在源源不断地接订单,那么按照目前的工作效率,订单不可能如期交付。无奈之下,焦头烂额的老板只能选择继续增加人手。然而,所有新员工在大锅饭的机制下,最终都会向B靠拢。结果新招进来的员工不仅无法解决效率不足的问题,反而还会拖累公司,让公司的人工成本、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等增加,进一步吃掉公司的利润。
那么,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窘境呢?我们不能让创造价值的人吃亏。现在公司要导入绩效管理,成为一家绩效导向型的公司,让每个员工的收入与工作价值贡献挂钩。所以,公司不是为员工的工作时间付薪,而是为员工创造的价值付薪。
具体如何操作呢?首先,公司要向员工传递绩效主张——你为什么要工作?以销售人员为例,今天很多公司的销售人员眼里只有一样东西——收入,这是不对的。公司一定是要给员工的工作注入意义。人必须超越自我,不能只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,而要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,做这件事会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吗?如果不能给用户带来好处,完全只对自己有好处,那么这件事就不可持续。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利他,是为社会创造价值。公司必须给员工传递一份崇高的社会责任,塑造员工的使命感。
请注意,收入和利润等都是预算上的财务指标,在绩效管理上,公司要把这些财务指标转化为工作任务,公司要传递的是使命: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帮助用户成功,这才是工作背后的价值。比如,作为一个店长,这家店长期亏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——你没有把顾客服务好。作为一个员工,你为什么收入低?因为你没有让用户感动。从本质上来说,员工的收入是成就用户的结果。员工帮助的用户越多,用户回馈给他的业绩也会越多。因此,他的收入是用户给他的奖励。
价值主张的焦点有两个。一是让员工理解工作的意义和价值。公司是社会的器官,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对社会做出贡献,才能生存下来。二是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收入来自用户,必须为用户创造价值。只有先让用户得到价值,我们才能分享价值。所以,员工的收入要和用户挂钩。
假设这个公司设计的底薪是1 000元,剩下的都是绩效工资,那么,员工每服务一个用户,就会拿到400元的绩效工资。员工A服务了10个用户,做了10件事,那么A的收入=1 000+400×10=5 000元。而员工B只服务了1个用户,只做了1件事,那么他的收入=1 000+400×1=1 400元。如此一来,员工A和B的收入差距,就清晰地表达了这家企业绩效主义的价值主张。因为收入本身就是奖罚的结果,收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教育。
现在员工A满意了,因为他的收入与他的价值贡献是成正比的,收入就是他的奋斗曲线。所以,他会告诉自己:未来我还要更加努力,这样我的工资会更高。而此时,员工B的领导正在和他谈话:你为什么只服务了1个用户?如果员工B不改进工作方法,就必须离开公司。
到了第二个月,员工A又精进了一步,完成了12件事,而员工B要想留下来,就必须向标杆A学习。经过对标学习,第二个月终于完成了6件事。如此一来,企业第二个月的总绩效就从11件事变成了18件事,人均绩效提升超过50%。
做到这一步还不够。如前所述,罚比奖更重要。那么,这个原则体现在哪里?电网机制。公司还要在绩效机制后面设计一个电网:员工每个月绩效低于5件事以下,需要自动离职。通常来说,如果公司有这个电网机制,这个机制就一定会真正触动员工B。因为一旦触碰电网,他丢的就不仅仅是收入和工作,更是自尊心和面子。昨天他还在“朋友圈”晒公司环境和公司福利,今天该如何向亲朋好友解释自己被解雇呢?
因此,对B来说,现在只剩下两个选择:要么豁出命去干,废寝忘食也要突破5件事,保证自己不触碰电网;要么收拾行李,马上离开公司。通常情况下,人性中不服输的那一面会被瞬间激发出来。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离开,会想改变自己。于是,他会主动拜A为师,请教A是如何做到每月完成10件事的。随着考核时间越来越近,B会越来越努力,B的奋斗精神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。
好制度会让坏人变好,坏制度也会让好人变坏。在一个组织里面,大锅饭一定是大错特错的。因为人本身是有差异的,有人做得好,有人做得差。既然人的能力有差异,价值贡献有差异,企业的价值分配就应该拉开差距,这才符合常识。做得好就激励,做得不好就处罚,有奖有罚,有高有低,有上有下,有进有出,千万不能一刀切。在这件事情上,企业只坚持一个主义——绩效主义,必须有非常清晰的价值主张,团队中的所有人必须为用户创造价值,只有用户得到价值,企业才能分享价值。
按照熵增定律,组织的业绩曲线本身一定是下滑的。如何对抗组织的熵增?企业真正的绩效增长来自哪里?只能来自全员上下的奋斗精神,来自全员上下跳起来为用户创造价值。事实上,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,任何组织想绩效倍增只有一条路——奋斗。没有闻鸡起舞的奋斗精神,没有反人性的拼搏精神,任何一个组织最后都会坐吃山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