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动教育

首页
>学术观点
>升级营销策略:从多客到多客多买多来
升级营销策略:从多客到多客多买多来
2022-09-27 00:00:00作者:陈军


 陈军 

  • 顺丰速运集团原营销副总裁 
  • 行动教育【校长EMBA】—《大营销管控》主讲导师         

  

编辑:陈顶天


改革开放40年,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。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冲击下,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惨烈。但是,市场环境越恶劣,对于企业的销售力要求越高。

在我接触企业的过程中,经常有企业家问我:“陈老师,我们现在想要把收入提升一倍,有哪些策略呢?”

我知道,这个问题的背后意味着他们想寻找捷径。然而,最好的捷径是回到源头,重新来思考什么是收入。

对于一个营销负责人来说,如何理解销售收入,这是一个关键性认知。如果这个认知错了,企业将很难从第一阶段跨入第二、第三阶段。

假如说你今年公司做了两个亿,明年想做四个亿,很多企业的思考逻辑是什么?


既然我的收入要翻一倍,那么我的客户要翻一倍;为了把客户翻一倍,我有两个选择:一是把销售团队扩大一倍,增加一倍的员工;二是我通过打广告,把知名度提升上去,让更多客户知道我的品牌,选购我们的

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逻辑,典型的多客思维。

这种思考方式的陷阱在哪里?把收入等同于销量,等同于客户数。因此,他们对于收入的理解是:收入=销量*价格。很多企业对于价格是没有议价权的,所以,他们没有办法提高价格,只剩下一条路:提升销量。

但是,实际上,如果我们回到销售收入的基本公式——销售收入=客户数量*交易金额*交易次数

从这个公式中,我们可以看到,影响收入的因素一共有3个:客户数量、交易金额和交易次数,我把这3个要素简称为多客、多买和多来,它们是增加销售收入的三大驱动力。从这个公式里面,我们看到,多客只是其中的一个驱动因素。

企业要进入第二、第三阶段,一定要从多客思维转向三多策略,三管齐下,开足收入的三大驱动力。

这里就留下一个问题:为什么第一阶段企业往往只想到“一多”策略呢?部门架构决定的。因为第一阶段的企业只有一个销售部,所以往往会忽略了其它两个驱动力。


过去,在第一阶段,我们只考核销售部,让销售部来扛所有的指标;到了第二第三阶段,我们要三大部门联合作战。这时候,就要增加对市场部和客服部的考核,把收入的三个驱动力分解到三大部门——

1) 多客:考察销售部,这是我们传统企业一直以来的做法,无需赘言;

2) 多买:考核市场部和客服部。考核市场部能不能研发新的产品组合和增值服务,让客户多买?考核客服部能不能建立科学的绑定管理和维护体系,让客户多消费,把客户做大? 

3) 多来:考核市场部和客服部。考核市场部研发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让客户重复消费?考核客服部能不能提高老客户的复购率和转介绍率?

如果企业把市场部、销售部和客服部贡献的业绩分别视为A、B、C,如果你光靠一个销售部,那么人多B上去,人少B下来。没有C和A,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?你的业绩做得很累,很不稳定。要想创造大业绩,必须三个部门同时发力,把创造的业绩变成A*B*C。

从一多到三多

18年一线的营销管理实践经历告诉我:从市场部定位,到销售部上位,再到客服部占位,这三大部门联合作战创造的价值太大了。

如果我用语言来表达,你的感受可能还不够直观。下面我们用数字来举个例子,你就会发现,这三个部门是如何驱动企业快速增长的?

假设我经营了一家销售中高端女装的店铺,这家店全年的客户数是1000人,每个客户单次平均交易金额为1000元,每个客户一年平均购买次数是20次。因此,我们的年销售收入是:1000*1000*20=2000万元。

如果我想把这家店铺的销售收入提升一倍,那么我该怎么做呢?

按照传统思维,我们通常会想办法增加客户数量。譬如,重新开一家分店,或者通过促销活动吸引更多的人进店消费……总而言之,要绞尽脑汁把客户数从1000做到2000个。

但是,今天我们不这么干,我们换一种思路来做。按照收入的三多公式,我们考虑把每个指标都增加25%,看看会发生什么?

我们先要求销售部门把客户数量增加25%;接下来要求市场部和客服部把交易金额增加25%;要求市场部和客服部把交易次数增加25%,最后的销售收入大约为3900万元,基本做到了增长翻倍。

那么,第一种思路还是第二种思路实现起来更容易呢?答案不言而喻。

在课堂上,我们曾经做过测算。有的团队认为3个指标各增加25%比较困难,他们每个指标只能增加10%,最后的结果是增长约33%。

当然,也有的团队认为3个指标都可以做到增加一倍,最后算出来的结果就吓人了,业绩可以增长8倍。

但是,我不建议企业快速地将业绩增长8倍。一开始我就提醒过,企业的业绩翻8倍,意味着管理也必须翻上8倍。可能你的业绩翻8倍不难,但是,管理要做到翻8倍是几乎不可能的。操之过急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,所以我一直强调,业绩增长要持续稳健。

持续稳健的增长带来的成果是惊人的。如果一家企业今年的营业额是1个亿,企业能持续10年增长30%,10年后这家企业会冲到14亿;如果每年持续增长60%,这家企业10年以后就能成为百亿企业;如果你能够每年持续增长100%,十年之后就是千亿企业。

因此,回到案例一开始提出的问题,要实现收入翻倍,根本不需要把新客户数量翻倍,只需要把它分解到3大部门,三大部门各背25%的指标,这实现起来并不难。

六年来,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考量企业的增长策略,从我得到的反馈数据来看,不少企业都实现了60%~100%的持续增长。

那么,如何把这三大指标各增加25%呢?下面我们就把每个指标增长的路径给找出来。

把客户做多:大开口大政策

如何做多客?我把实现客户数目增长的路径总结为两个关键词:大开口&大政策。

很多老板和管理者一听到大开口就很兴奋,怎么才能实现客户的大开口呢?

企业过去用得最多的招数是人海战术、铺渠道、做广告。但是,这些方法一是成本很高,二是不可持续。人多业绩上去,人少业绩下来;广告上了业绩上去,广告停了业绩下来……可以说,这些方法管得了一时,管不了一世。

有没有成本更低、收益更高的办法呢?有!全员销售

历史上有一个典故叫“捧着金碗要饭吃”。在我调研企业的过程中,我发现99%的企业都忽略自己内部的“金碗”,在解决多客的问题上很容易本末倒置,总想依赖外力,而不注重修炼内功。

什么是内功?就是要充分发掘、激发企业内部人力的潜能。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,我们先来比较A、B两家公司,看看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?

A公司是一家产销一体化的企业,这家企业共有员工1000名,其中950个人是二线岗位,负责研发、采购、生产、人力、财务、物流,一线的销售团队有50个人,直接面向客户。这50个人的销售团队里面,有40个老员工,另外10个新员工还处于培训阶段。

我们来研究这家企业的销售规律:打开这家企业某月第二周的时间轴,我们发现,全公司只有10个人在接触客户

为什么?因为这家企业的考核机制是月考核,每月20个拜访,只要在月底完成就算合格。所以,在这个月的第二周,只有10个人在与客户接触。

另外一家B公司规模只有A公司十分之一,全公司只有100个人,但是,这家公司把生产外包出去了,所以,他的销售团队也是50个人。

同样,打开这家企业的销售时间轴,发现四五十个人全部都在开发客户,因为他们公司实行的是周考核。

假设员工专业水平相同的情况下,不出几年,这个B公司的业绩就会远远超过A公司,虽然A企业规模是B企业的10倍。

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,很多企业明明体量很大,却被行业内小公司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。

难道A公司的990个人不是企业的员工吗?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只有10个人在开发客户,其它990个人在干嘛?

有人会辩解说,虽然公司有1000人,但是950个人是二线部门,不会开发客户啊!但是,不会开发客户,难道不可以介绍客户吗?

你看,这990个人是个巨大的资源库,但是A企业没有真正把他们用起来,反而投入巨大的成本做广告,企图把销量拉起来,做广告又是一笔巨额投入,这不是雪上加霜吗? 

因此,我们说要修炼内功,要大开口,就是要把这1000个人全部变成公司的销售,这就是全员销售。

不过,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企业都在喊全员销售。但是,全员销售不是一个倡议,而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系统,来保证这个倡议在企业内部落地生根。

因此,许多企业之所以“全员销售”落地不成功,不是因为全员销售本身不行,而是缺乏一套落地的系统,使得全员销售成了空中楼阁。要想把全员销售做实,就必须要把体系搭建好。

1) 统一思想

日本新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曾说过:“萧条时期,全体员工都应该成为推销员。”

在京瓷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机时,月订单量从27亿日元下滑到不足3亿日元,生产线上一片萧条,许多员工都没活干。

面对这种境况,大多数企业的选择会是裁员。但是,稻盛和夫坚持不裁员,而是发起了全员营销的倡议,鼓励所有员工一起共克时艰。

譬如说,当时京瓷的产品只有工业用的精密陶瓷材料和零件,没有能够在一般渠道销售的产品。于是,制造部、研发部的员工想到了去老客户那里去询问:“有什么问题是我们可以解决的吗?”

在这个过程中,利用精密陶瓷的特点,提出了许多开发新产品的方案,唤醒了客户的潜在需求,创造了不少商机。财务部、人力资源部……所有人也都在尽自己所能,拼命地为公司争取客户订单。

这样一开,公司反而“因祸得福”:一是主动为老客户提供服务,提升客户的满意度;二让研发、制造等二线部门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,研发出新产品和服务;三是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凝聚力。

无独有偶,今年2月,格力空调掌门人董明珠也在格力倡导“全员销售”,掀起了一股格力全员开微店的旋风,舆论一片哗然。

那么,到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全员销售呢?

要实现全员销售,先是统一思想,上下一心,老板是第一销售员,营销副总是第二销售员,人人都是销售员。

但与此同时,我们不能把销售员狭隘地理解为“卖东西”,更不是要员工放下本职工作,去陪同营销人员跑客户、当助手。而是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一份子,承担起服务客户的使命,时刻有服务客户的意识。

即使你只是公司的司机,当你发现身边的亲朋好友有需求的时候,你也可以及时地为销售人员提供客户信息,做好信息收集工作。

2) 建立制度

一项制度能不能落地,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来抓落实,很多企业也在提全员销售,但是,没有专人来负责,这使得全员销售只能停留在口号上。因此,要想全员销售落实到位,必须把全员销售纳入公司规划和计划中,安排专人来负责。一般来说,我们建议由督导来负责,如果督导忙不过来,我们可以再找其他人来兼职。

3) 建立流程

你奖励什么,员工就会做什么!对于二线员工,我们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,并为此建立一套售前、售中、售后的全员销售配套流程,其中包括六大流程。

1、 建立客户信息收集流程,最好做进CRM系统,如果没有这个条件,至少要进行电子表格存档;

2、 建立客户开发跟进流程,让信息提供者能够随时查询开发进度;

3、 建立及时奖励制度流程,这个奖励可以是一次性奖励,也可以是合作开发奖励;

4、 建立及时通报流程,督导至少每周或每月通报一次;

5、 建立及时兑现流程,对于承诺的奖励,要及时兑现;

6、 建立定期总结流程,总结全员销售中的经验和教训。

这6个流程一个都不能少,他们是保证全员销售落地的流程和制度保障。

总之,我们要通过全员销售,让所有人都明白,任何人都有义务去销售公司的产品。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,那么500人的公司就会有500名销售员,1500人的公司就有1500名销售员,10000人的公司就能有10000个销售员。



大政策:首单提成制。


全员销售是对内鼓励所有人都参与到开发客户中来,在全员销售的同时,我们还要匹配大政策,刺激所有人开发更多的新客户。


什么大政策?首单提成制。

什么是首单提成制?对于这个“首”字,我们可以有几种理解——

第一种理解是第一单提成。成吉思汗所用的就是新客户第一单提成50%,激励效果很好。同样,我们企业也可以这样做。

假设一家公司约定的提成是10%,那么,对于新客户的提成,我们可以翻一倍,变成20%。这样一来,对于销售人员来说,做一个新客户拿到的提成是老客户的2倍,那么他自然会去开发新客户。

不过,在我带团队的过程中,我觉得第一单提成还不够过瘾。我最喜欢用的,是第一拨周期提成。

什么叫第一拨周期提成?只要是你开发进来新客户,前三个月的交易,我都按照最高提成给你算,甚至半年时间内都可以享受高提成。

为什么要这样设计?这就解决了新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没有老客户高,那么他很有可能第一次下单量会比较小,这会让销售人员有所顾虑,而第一拨周期提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至于第一拨周期提成设计多高,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测算,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

第三种情况是,企业在推新产品的时候,这时候要让新产品迅速抢占市场,那么,对于新产品的提成,也可以用第一拨周期提成的激励方式。

譬如说,当年我们新推出了从中国到日本的国际快递,那么,只要销售人员在前三个月成交这个产品,都可以享受第一拨周期提成。

全员销售和首单激励制度,这是我们20多年实践下来,提升客户数最高效的法宝。我们强烈地推荐给各位企业家和管理者。

你们可以思考一下,如何在你的企业里面,把这两个法宝给用起来?

让客户多买:升级销售

如何让客户多买呢?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。

20世纪60年,一位美国父亲收到了7岁小女儿一个小小的请求——买了一个芭比娃娃。这位父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女儿的要求,因为当时一个芭比娃娃只要3美元。

一周以后,女儿对爸爸说:“爸爸,芭比需要一件睡衣。”这时,这位父亲才注意到,上周买的芭比娃娃身上只穿了一套泳衣。

女儿兴奋地喊道:“目录上有一件,只要3美元!”

父亲不解地问道:“什么目录?”

女儿欢快地说:“就是买芭比娃娃附赠的那本目录啊!”

父亲翻开目录,这才发现这本目录上,有琳琅满目的200套服装可供芭比选择。无奈的父亲拗不过女儿,只得再次花了3美元为芭比买了一套睡衣。

几个星期以后,放学的女儿向父亲撒娇:“爸爸,芭比想当一名空姐。”在女儿强烈攻势下,父亲只好再支付了3.5美元,让芭比当上了空姐。

好景不长,接下来的几个月,女儿又给芭比安排了护士、歌手、舞蹈演员……等角色,当然,这些都需要爸爸买单。

终于有一天,女儿不再想为芭比换个角色,她又提出了新的需求:“爸爸,芭比太孤单了,我们给芭比找个男朋友吧。”

于是,父亲花了3美元给芭比找了个男朋友。但是,这还没有结束,芭比的男朋友还需要添置一把电动剃须刀、一套网球服、一套晚礼服、一件风衣……

没过多久,女儿宣布了芭比和男朋友即将结婚的“喜讯”。在宣布这个消息的同时,女儿还附上了一张婚礼需要准备的物品清单:一间75美元的新房、婚礼上所需要的礼服……

不情愿的父亲满足了女儿的要求,心想,这下再也没什么要来烦我的吧?不过,这次他又错了,不久后的一天,女儿告诉父亲:“芭比想离婚!”

父亲惊讶地问: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芭比的老公和她最好的朋友米奇一起了,米奇还没有衣服穿呢……”

你猜猜看,最后这位可怜的父亲,一共为当初3美元的芭比花了多少钱?

答案是,400美元。

这就是“会吃美金的芭比”的故事。据统计,每个美国女孩平均拥有10个芭比,而这些芭比每年创造的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。

这10亿美元是怎么来的?靠的就是升级销售。升级销售也可以叫做向上销售或增量销售。这些名词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是,在我们的生活中,其实经常会遇到升级销售的场景。

譬如说,肯德基或麦当劳经常会推出第二个半价的服务;再比如说,我们去欧美旅游住酒店的时候,酒店会向我们推荐一项服务,加10美元可以享受俱乐部服务……这些都是典型的升级销售。

所谓升级,其实就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,提供附加项,这个附加项就可以称之为增值服务。这里就引出了我们对收入的另一个重要认知——收入=产品收入+服务收入

根据这个公式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,一个3美元的芭比是如何吃掉400美元的?你会发现,最开始那个芭比娃娃非常便宜,只占了3美元,这个芭比娃娃是产品。然而,后续这位父亲却为它持续消费了397美元。

这397元是什么?增值服务。

讲到这里,有一个问题我们就绕不过去了:到底什么是产品?什么是服务?

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个问题,那么实现多买的路径就清晰了。

首先,产品是标准化的,而服务是个性化的、可选择的。

就像案例中,芭比娃娃是美泰公司的标准产品,而后续的服饰、首饰、房子等都是可供客户选择的增值服务。所以,我们可以把产品视为企业的根和干,而服务是锦上添花的枝和叶。

其次,产品解决的是企业活下来的问题,而服务解决的是企业活得更好的问题。

所以,产品是必须要收费的,但是服务收费与否,企业可以自行决定。但是,一般来说,越是优秀的企业,他所提供的服务会让客户心甘情愿地买单。

再者,产品满足的是客户一般需求,而增值服务满足的是客户的个性需求和隐性需求。

事实上,如果一家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越高,说明这家企业的竞争力越强。因为他们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个性需求和隐性需求。

顺丰王卫总裁曾公开表示说:“相比于业务量份额,顺丰更注重收入的质量,更注重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。顺丰未来致力于提供综合物流服务,所对标的不仅是4000亿的传统快件配送市场,而是12万亿大物流市场。顺丰未来将持续深耕行业,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,为客户提供仓储管理、销售预测、大数据分析、物流配送、金融管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,坚持了解客户需求、解决客户痛点、成就客户发展。”

说到这里,你就可以理解,为什么今天中国很多民营企业都在打价格战?

打价格战的背后,就是因为你还停留在产品时代,并没有上升到服务时代,价格战等于你只满足消费者的一般需求,这是最最基础的需求。但是,今天中国企业的复制力非常强,你能做标准产品,我也能做。如果大家销售的产品都一个样,怎么可能不打价格战?


所以,我们经常讲要差异化竞争,最好的差异化不是产品差异化,而是服务差异化。我们能不能把服务做到极致,去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和隐性需求?

我经常告诫企业家学员,你想要做大,在未来的漫长的岁月里,你永远不要打价格战,打产品战,而是要打价值战,打服务战,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,这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 

聊到这里,请你停下来思考一下,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,你该如何来延伸公司的服务,做好升级销售?这是市场部和客服部都需要深度研究的课题。

让客户多来:锁住需求

几年来,我辅导了不少的大客户项目制的企业。每次在调研现场,我都会问大家一个问题:“你们和许多大客户在合作,做得好吗?”

得到的答案常常是这样:“这些大客户跟我们的合作都不深,客户是做下来了,但是,在客户那的市场占有率很低,客户普遍做不大。”

这说明什么?说明在客户的需求管理这一块,出了很大的问题。

企业胜出对手的唯一方式,是比对手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。所以,如何让客户多来呢?关键在于锁住客户的需求。


要做到这一点,我们先要了解需求的4个层次。

第一层:一般需求=一般价格

什么叫一般需求?普遍的、共性的需求。

譬如说,你到路边小店要了一份炒青菜,店家给你上了一份,你吃饱了,支付店家10块钱,你不可能支付更高的价格,因为它只满足你一般的温饱需求而已。

第二层:个性需求=增值价格

什么叫个性需求?

举个例子,还是这家小店,你进店点了一盘蒸鸡蛋。但是,你对老板说:“我不要一般的鸡蛋,我要初生蛋。”所谓初生蛋,就是小母鸡下的第一个蛋。

老板回答说,“有!”他把你带到后面的鸡舍,告诉你这就是一只初生蛋。这时候,你不可能只付普通鸡蛋的价格,你必须要付出增值价格,因为你享受了增值服务。

这当然是虚拟的情景,但是,在今天的广东,就有人专门为香港人提供初生蛋服务。

在快递行业也有一项类似的服务,过去快递员把快递送到门口,你签收完了,他转身就走了,因为他赶着去送第二单。

但是,现在有这样一家公司,提供一项特殊服务:假设你在网上购买了10件衣服,快递员帮你送到门口以后,他就站在外面等你。你在屋子里面,一边喝着咖啡,一般惬意地试衣服。半个小时以后,你把门打开,告诉快递小哥,我留下这3件,剩下的你带走。快递小哥不但不生气,还很尊敬地回复你,好的! 

不过,人家快递小哥在门外等了你半个小时,你怎么好意思只给20块?你至少也要掏个七八十块!因为你也会在心里算一笔账:如果我自己打车去商场,要挑到三件满意的衣服可能需要半天时间,打车成本再加上时间成本,肯定不止七八十块,对不对?

这样的业务在今天催生了一种新的物流形态,叫落地配公司。

其实,早在十几年前,我们就能从物流公司的走向中,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。过去物流行业的上市公司大多是大件物流运输企业、集装箱企业,运送的量很大,次数较少。但是,今天的上市公司都是从事多批次小批量业务的快递公司。

这背后就说明了中国经济的走向。过去的企业是大众化打法,一招鲜,吃遍天,典型的标准化打法。但是,未来一定是个性化打法占据主流。因此,研究消费者的个性需求,会成为未来企业一个很重要的课题。


第三层:隐性需求=超值价格

一般需求和个性需求是在冰山之上的,但是,在冰山之下的隐性需求,你能发现吗?如果发现这个需求的话,会给你带来超值价格。

日本7-11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,就是发现隐性需求的高手。在铃木语录中,最著名的金句莫过于“企业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,而是瞬息万变的客户需求。

铃木敏文执掌7-11便利店50多年来,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客户的隐性需求,并成功地为7-11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畅销爆品及服务。那么,铃木敏文是如何发现并挖掘客户隐性需求的呢?

2000年,在“上门推销”方式的刺激下,铃木敏文在行业内部创新性地推出了“Seven Meal”的送餐服务。也许在今天看来,外卖服务并不新鲜。但是,在20年前的日本,这可是一个颇具“先锋性”的想法。因为当时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并不像今天这么严重,所以,市场上几乎极少有商家愿意提供食品外送服务。

那么,铃木敏文是如何发现客户的隐性需求并推出这一服务的呢?

这与铃木先生对于社会变化的敏锐观察有关系,支撑铃木先生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有三:其一,由于社会老龄化和低生育率,老年人的数目正在持续增加;其二,由两三个人组成的小规模家庭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;其三,个人经营的商店不断减少。

从日本逐渐走向老龄化的社会结构中,铃木敏文判断,顾客阶层正在发生改变,中老年人的口味会越来越清淡,对于质地的要求会越来越精细,把健康食品送货上门的服务一定会越来越受到顾客的青睐。

另外,随着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程度不断加深,两三人组成的小家庭也会越来越多,这些家庭可能因为一次性用不完食材而感到浪费,甚至有些家庭可能根本就懒得开火做饭。即使自己开火,小规模家庭一定希望买到分量适中的食材,因此,他们不再会像过去一样到超市去进行大批量采购,转而选择中小型商店。

但是,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个体小商店在1982年以后越来越少,数据显示,25年来,这种个人经营的中小商店大约减少了60万家。

因此,“Seven Meal”送餐服务会极大地满足这些小规模家庭。在铃木敏文看来,送餐的本质不是送货,而是提供“安全且营养均衡的菜式以及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配菜等产品”。

基于此,7-11便利店迅速推出了定价在500日元左右的主打便当和配菜组合,为单身人士和老年夫妇提供了恰到好处出的分量。而推出的所有菜式,都是由专业营养师挑选食材、精心搭配的健康产品,对热量和盐分有严格的把控,彻底做到了膳食平衡。一旦订单额达到500日元,就可以免费送上门。这样一来,“Seven Meal”的送餐服务就大大地解决小规模家庭“饮食不便”的痛点。

令人贴心的是,铃木先生还洞察到了许多老年人“不服老”的心态,因此,在这项服务里,还有意提供了两种收货选项:顾客可以选择送餐到家,也可以选择最近的7-11门店自取。

 “Seven Meal”会员服务推出以后,随着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愈发严重, 7-11收获了40万的“Seven Meal”会员。时至今日,每天的会员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中。

捕捉需求并满足需求是经营的底层逻辑,如何在各种社会动向和繁杂的数据中洞察到客户的隐性需求?这是经营管理者必须培养的软实力。

销售不是靠一个简单的点子把客户拿下,而是靠背后的整套系统,从客户需求洞察到产品研发,再到销售攻城,一气呵成,各部门分工协作,最终满足了客户的隐性需求,并且拿到了超值价格。

第四层:预售需求=价格你说了算

最后一层的需求是预售需求。如果你发现了预售需求,那么消费者接下来就会听你的,他会为你的产品而尖叫。

就像苹果手机,对于很多果粉来说,买了苹果9,还想要苹果10,它已经拿到了果粉的预售需求,买了还想买,有一种非买不可的冲动。

因此,预售需求有三重境界:非买不可,不得不买,买了还想买,你的产品能达到这三种境界吗啊?

要达到预售需求,那么意味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已经超过了用户自己,在客户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上,代表了这个领域最先进的生产力。因此,无论你出什么产品,你就是潮流,就是风向标。当然,这是每家企业都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。

总而言之,你的产品满足了什么需求,你就能获得什么样的价格。

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打价格战?因为这些企业只满足了客户的一般需求,所以,你没有选择,只能打价格战。反之,如果你满足了客户的个性需求、隐性需求甚至预售需求,你就可以打价值战。

今天很多企业断章取义,认为既然价格重要,那这个简单嘛——提价!盲目提价很可能会把企业推向深渊。因为你要想高价格,就一定要遵循背后的逻辑,你的产品和服务所满足的需求,与价格匹配吗?如果你满足的只是一般价格,却想要增值价格,只会让市场更快地淘汰你的产品。

况且,客户需求还不是一成不变,而是逐渐上升的一条需求曲线,昨天的最高标准会变成明天的最低标准,因此,用户需求在升级,你的产品一成不变的话,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在贬值,而且贬值的速度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快。

我们不得不接受,不仅企业有生命周期,客户有生命周期,我们的产品也有生命周期。有人做过统计,以日本的零售行业为例,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,一个新品的生命周期大概4年。进入到80年代末期的时候,这个周期已经变成了2年半。90年代末期的时候已经变成了1年半,2010年左右,这个周期是8个月。

2018年,在《致股东的信》中,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我非常赞赏客户的原因之一是客户理应感到不满。他们的预期总在不断变化——要求越来越高,昨天的惊喜很快就会变成今天的平淡。我发现这个变化的速度比以前更快。如今的世界,你不能躺在‘冠军’的奖杯上。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超越客户不断提升的预期呢?高标准是一个主要组成部分。” 

因此,贝索斯强调:“消费者的期望会提高,你一定要满足、超过消费者的期望,用这件事去驱动生意。”

我们要充分意识到:客户的需求曲线不是平的,而是一条上升的曲线。要想把对手甩在后面,我们就必须始终跟上客户变化的需求,保证我们的团队和产品都要持续地与这条曲线同步上升,去满足用户需求曲线,这是一条无穷无尽的路,没有尽头。

企业唯有在客户需求这条路上一往无前,始终让自己的产品和用户一起成长,才有可能赢得用户口碑的持续升温。


关键词:行动教育
RELEVANT INFORMATION
相关资讯
rightIcon
课程师资
>浓缩EMBA
>校长EMBA
师资介绍
行动校友
校友会介绍
行动故事
行动活动
关于行动
学校介绍
行动新闻
全球校区
加入我们
投资者关系
扫码领取试学课程
微信扫码咨询课程
集团总部地址:
上海市虹桥商务区兴虹路168弄花瓣楼A栋
Copyright © 行动教育 2024. All Rights Reserved. | 沪ICP备12010737号